《游戏力》第二章读后感

关于作者

 

Lawrence J.Cohen, Ph.D. (劳伦斯。科恩),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本书出版后,科恩博士获得业内高度认可,成为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首席评委。

 

关于《游戏力》本书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读书荟活动介绍

 

由女性联盟微信读书群Joann倡议发起了此次读书分享活动:

 

时间安排:全书共15章,计划用三周时间完成阅读,

§ 阅读开始时间:7月6日周一

§ 阅读结束时间:7月27日周一

§ 阅读体验提交时间:7月27日晚

读前思考:

§ 你对游戏的理解是什么?

§ 回想一下从童年到现在,游戏对你的影响

§ 你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或困惑是什么?你期望中更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

§ 你期待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帮助和启发

 

读后感:

 

可简可繁写一些对应章节的读后感想,包括对书中内容(甚至某句特定的话)的感想认知,生活中的经验分享,也可将书中的内容即刻运用到和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带来的改变等等。

 

编者的话:以下为女性联盟读书群中摘抄的第二章读书心得,分享给女性联盟的读者们。欢迎大家加入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也欢迎读者们在阅读文章后在公众号给我们留言。

 

第二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重返童年–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

向孩子伸出援手

放下身段的重要性

大人为什么很难做游戏?

游戏,也是当父亲的责任

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

调到孩子的频道

 

第二章读书分享

 

我看了两遍。大概理解书中讲的道理。可能核心不是做什么游戏,而是能不能有时间陪伴孩子,找到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对我还是有启发的。今天看看能不能让大儿子给我拍视频。这个方面我们群里有些妈妈做得很好,要多向她们学习

 

对,中心思想总结的好😄我现在的问题是对大一些的孩子,他们愿意接受跟我们沟通的方式是什么?他们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兴趣,其实我想知道怎样他们会愿意带我玩😂😂

 


另外我建议这本书可以结合“意志力”那本书读。意志力那本书里提到我们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当你集中精力在工作上,或者其他事情上,你的意志力已经消耗很多,就没有太多意志力给孩子了

 

知道自己的极限是什么,这样真和孩子游戏,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比如找一天不忙的时间,自己吃得饱饱的(糖分增加意志力),然后开动脑筋想怎么和孩子玩

 

读后感: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我常常走神, 心里总想着这周要做的各类事情, 例如工作的各种事项, 家里的诸多杂事等等, 很难全身心地和孩子们玩。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孩子们很快就毫不客气地给我指出来了。傍晚和孩子们在花园玩了这个游戏Splat

 

How to Play

 

The player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circle is the “splatter”.

 

The splatter randomly points to someone and shouts “SPLAT!”

 

The player pointed to must duck down; then the two players on either side of the “ducker” must “splat” each other by pointing to the other and saying “SPLAT!”

 

The last one to splat sits down, and the player ducking stands back up.

 

The game continues until there are two players left, have them Rock Paper Scissors to determine who will be the new splatter in the middle.

 

感觉和孩子们在一起时, 关键要有游戏的心态。放下手机, 别的都不想, 一起做点很简单的事儿。

 


@谢谢分享,读着就能想象当时的欢笑景象。偶尔放松一下,其实是孩子们在陪着我们游戏呢

 

读了第二章,读后感: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联结,父母陪孩子玩时要全身心投入,身心放松。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越久越好,因为孩子也需要独立的空间。在孩子情绪,行为或心理出现问题时,游戏的作用尤为重要。我想到电影《美丽人生》中,正是由于爸爸用游戏的方式才保护了身陷集中营的孩子的安全感和童心。在与孩子玩时,大人也有机会重新发现自己的情绪弱点。反省自己和孩子玩游戏时,老会把游戏变得有对抗性,而自己不肯输,把孩子惹哭,还美其名曰训练孩子的抗挫能力。猴子实验表明,母猴天生关注幼猴更多,并及时施以帮助,公猴关注较少。人类也类似,玩游戏时关键要观察孩子需要什么。

 

 

@你这个陪孩子玩游戏的思路,非常富有启发性,我也计划尝试一下,这种玩法估计要多备些糖果给孩子补充意志力另外,译本读起来的确不舒服,有些翻译漏了原文意图。

 

这个章节也谈到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应该让爸爸们也一起游戏起来

 

另外我从第二章里还看到:身体的接触和爱抚也很重要,里面有一个游戏是妈妈在小孩身上假装涂鸡蛋,就是全身拥抱。有质量的陪伴,时间不需要长!

 


刚看完第二章,对其中提到的’放下身段’印象深刻,不仅仅是身体高度上和孩子可以平视对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幼小的孩子,从心理上也尽量拉近,其实也是一个让成年人回归童真的机会。我同意很多时候玩什么对孩子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时刻感受到了来自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参与和重视,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和他们一起玩pillow fight,三个人抓着枕头互相’攻击’,不停的改变联盟攻击另一个人直到最后大家都累的动不了倒在一张床上哈哈大笑。孩子们至今还记得那些场景。在和孩子游戏方面,我们家先生也做的比我好很多,说实话,很多亲子我是从他身上学习到的。我们的原生态家庭非常不一样,所以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也是我成年后一直自己努力在调整和自我治愈的,也因此极力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美好的记忆,会伴随孩子一生的,很多不经意的小玩闹,有可能会在日后帮他们度过不开心。非常同意您说的,陪伴孩子的过程,对我们而言,也在一种成长和疗愈

 

@这个例子特别好,我真后悔没有早点读到,当时我家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也是经过了一段短暂的争宠时光。

 


我今天用了充电方式

我们老大没争过宠,妹妹出生时,送了他好多礼物,祝贺他当哥哥。女儿从小追问我们,我们更喜欢她还是哥哥?

 


我觉得西方文化中,重视家庭这点真是值得肯定。”

– – – – – – – – – – – – – – –

东方文化中其实对家庭也很重视,但是过于含蓄的表达方式和其他一些传统观念(比如刻意树立父母的威望和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感,过度的望子成龙心切)都对亲子关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力。不仅仅是这样,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也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思维习惯带来很多影响。在读《非暴力沟通》时候,这种感受尤其深刻,很多人都不会’好好说话’,一开口就是戾气十足。

 

还有大男人主义,严父这种传统作风真是伤害小孩子的心。还好七零八零后的爸爸们应该有很大变化了

 

你说的情况,我们在不同文化中生活一段后,感觉会特别明显。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也不会自觉有什么不一样。

 

是的,80后应该会意识好很多

 


我看到这段有感触倒不是有老二,是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工作的不可控制,造成自己情绪紧张,结果就会忽略孩子,也没有全心全意去陪孩子,或者因为自己在打电话,就不许他发出任何声音,这些事情现在想起来就特后悔。后来我们就定下来质量时间:比如出去买东西,出去散步,一起聊天,明天花的时间也不多,感觉就好多了

 

我觉得打电话不让孩子说话也没什么,他们也得懂个界限,妈妈不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available – 我是后妈

 

 


不说话是对的,但有时候小孩并不知道,也不是有意

 

很多妈妈都会有罪恶感,经常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我记得看过一本法国女人写的育儿书,对我的认识影响比较大,她就说,不要有罪恶感,要放松,学会享受自己的时光。

 

 

对于第2章中“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这部分内容,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游戏力对大人小孩都适用。我发现工作中一些很成功的人都有些共性,比如幽默,洞察力强,放下身段,很容易和人产生联结

 

我对作者写的”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深有感触 尤其是自己成为单亲妈妈之后 本来我的性格就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 所以有时候一天下来很容易没有耐心 这时候的陪伴质量就很差 这种烦躁的情绪难免在陪孩子游戏中表现出来

 


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给大家讲个我家的小插曲:我女儿前一阵把新买的Airpods掉了一只,老公有点不高兴,因为他本来不同意买,后来买了,叮嘱她别带去学校,但她第二天就带了,我们并不知情。发现她只有一只的时候,问她,她支支吾吾,说不清什么时候丢的,然后就哭了。我让她擦干眼泪,把事情讲清楚。她说对不起,没有听爸爸的话,把这么贵的东西弄丢了。我说,你搞错一件事,带去学校不算大事,因为我也没指望你什么都听大人的。错在弄丢后,没有及时告诉家长。Airpods弄丢了,可以再买。有些事,如果不及时处理,会追悔莫及。我问她怎么办?她说,就用一只。我说,给你另一只补买,但要记得,以后碰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马上找父母。我对女儿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她也很意外。我说你丢了一只pod, 已经默默伤心很久,我怎么忍心说你呢?后来就lockdown 了。我们打算解封后去买。结果过了几周,我大扫除时,在靠近hallway的房间角落看到了那只失踪的pod,我们都很惊喜。

 

成人幽默的性格在游戏力绝对占有优势

 

 

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家庭朋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作者就建议,从家人以外的朋友中,给男孩子找一个偶像,给女孩子找一个姑妈或者阿姨,那种可以给他们生活和精神指导的人。孩子大了以后,很多话也许不会和父母说,如果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家庭朋友,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是慢慢发现,有的时候,焦急和发脾气并不能很快地解决问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先试着顺应它的节奏,反倒效果也不差。孩子们也会在我们处理问题中,看到我们的样子。

 

谢谢。我小时候,爸妈也(几乎)不对我发脾气,可能对我为人处世、教育孩子有一定影响。

 


你的爸爸妈妈很棒,关于这点,我坚信离不开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越来越觉得孩子就是给我们再次成长的机会

 

就是,从我们开始,打满补丁也要修复起来了

 


读了第一、第二章,对我这个理工女来讲是个折磨,发散性的思维,没有中心点,感觉跳着读也不会损失很多。有质量的陪伴时间,通过游戏找到和孩子的链接,孩子通过游戏来表达情感感受。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但是让我们纠结的,应该是是否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我觉得,那只能通过体育竞技游戏啦。我估计是个太严肃的人,不太玩儿游戏,玩儿的最多的游戏是旅游和游走。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每天做的喜欢的事情,比如说读研报,分析数据等等,又何尝不是游戏。如果我们不是乐此不疲,也不可能玩儿那么久呢。用一个自信淡定的方式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放手以及适当引导,估计是游戏力想要带给我们的信息。

 

希望我们的摘录让你有兴趣去读原书

 

也希望我们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感谢阅读 !!!

Leave a Comment